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全球即时:清塘荷韵读后感

2022-09-13 15:49:54来源:互联网

清塘荷韵读后感1


(资料图片)

有幸拜读了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这是一篇写景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是季老在86岁高龄时写的又一名作。整篇文章清新隽永,尽脱浮华,行文平易流畅,直白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起可谓是并蒂双莲,绽放异彩!整篇文章作者先回顾了原先池塘中似有荷花,现在全无,于是十分渴盼再现“荷花满塘”。再写作者偶得友人馈送洪湖莲子五六颗,撒种于池塘;接着写了第一、第二年塘中毫无动静,然后写到第三年“塘中浮动的只是孤零零的五六叶片”,最后写到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的洋洋大观之景。季老由此感叹于自然力的神奇和伟大,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深深赞誉。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和耐心等待,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极大的耐心和深沉的爱让我们和他一起见证了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世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力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喜悦,也会激发自己对人、物、事的思考与感悟。结合我们教学工作实践,我觉得也很有借鉴意义。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终生力行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强大耐心和长久守候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秉性的学生,他们或聪明伶俐,或乖巧可爱,或调皮任性,或难以管教…。对此,我们要思考,作为老师又该如何去做好应对?是像季老先生一样初心不改,执著守候,还是任其自生自灭,随波逐流?毋庸置疑,我们会选择前者,以教育者的良心与长辈的耐心去守候、去坚持、去一如既往地关爱和呵护。我们可能暂时难以看到学生的改观,但多年以后,谁能否认学生们不会像莲子一样强大爆发呢?正如季老所言,“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多花点时间耐心去见证学生们带给我们的奇迹。

清塘荷韵读后感2

写荷花的文章很多,读季羡林先生写荷花则另有一番情境,季老写荷花,写出了淡定、雅致与浪漫的韵味。在季老的身上,既有旧文人的情怀,也有新时代文人的气息。在他的全文中,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他所引用的“池花对影落”的这一诗句,在引用此句之前,季老是这样写的:“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瘦。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飞,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季老的这段文字实是对“池花对影落”的注释,花能找到影子,人也会如此,由此我想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季老的一生历经坎坷,早年曾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后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该语言的专家(吐火罗文是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他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1967年被查到反革命证据,抓去审讯、批斗,1968年在北京大学接受改造,后被拉到煤厂批斗,又被送到北京大学分校改造,其后又被关进牛棚,1969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回北京大学看校门。改革开放后,1978年成为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老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最终“池花对影落”,他生命的尽头终结在他为之奋斗的事业里(享年98岁)。不光季老如此,中国千千万万个文化学者,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哪一个不是如此,“池花对影落”是他们真实生命状态的写照,他们是中国社会中真正构成社会脊梁的英雄。 清末大思想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认为这是文人的三种境界。其实,从“池花对影落”而言,笔者还认为,在三境之外还应该有一种境界,即“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笔者认为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与生他养育他的土地连在一起,并为此献身,他的生命才具有了更加真实的意义,生于这片土地还于这片土地,这也正是“池花对影落”的境界。

清塘荷韵读后感3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近一段时间反复读他的《人生何处不欢喜》,深深感受到了他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他在身边的一草一物里,在马缨花、夹竹桃,甚至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一根根丝瓜里,都能看到生命的奇迹!《人生何处不欢喜》的第一篇文章是《清塘荷韵》,季老在门前的清塘中投下几颗洪湖莲子,四年的等待守望,突然之间,荷叶覆盖住池塘不小一部分的时候,季老深情赞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以美丽和高洁著称的荷花还能带给人以力量感,深深喜爱荷花的我再次被荷花震撼!当夏月荷塘盛开时,季老总是坐在塘边的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这样的景色使季老参透了“池花对影落”的境界,也把我的思绪拽到了遥远的童年……儿时,看连环画《哪吒闹海》,看到哪吒死后从荷花中重生,便深深喜爱上了那具有神奇力量的荷花。在春天麦地里有一种叫做王不留的植物,开着粉色的花朵,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很少见过鲜花,对“春天里来百花开”甚是不理解的我来说,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又因为王不留花在花冠下边有一个椭圆形的子房,鼓鼓的,再加上那时村子里没有池塘,我从未见过真正的荷花,所以就认为哪吒是住在王不留花里了,于是春天,便采来大把大把的王不留花,插在水瓶子里,不敢眨眼地看,总觉得里边会跳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哪吒来,可总是花蔫了,棵枯了,也没有跳出来哪吒,但是第二年就又采来,又会不眨眼地看,又觉得哪吒会从里边跳出来……就这样,王不留花就是荷花的童年溜走了,初中学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中长出来,却洁净清香,不受污浊环境的影响,使我想到了屈原、陶渊明、文天祥、林则徐……鲜艳的荷花代表着铮铮铁骨;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娇媚,依然高雅纯洁,俨然是大家闺秀,让所有人都尊敬喜爱。荷花,就这样教给我怎样做人。上高中了,仍没实地见到荷花,学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被荷花的外表所吸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原来,带着我童年痴想、铸我品格的荷花是如此的美丽!文中略带忧愁的清雅宁静的境界深深吸引着我,那时我有些神经衰弱,晚上入眠困难,学了这篇课文,我就一边默诵文字,一边想象着清华园美丽的宁静的荷塘,慢慢入睡了,此后很多年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第一次亲眼见到荷花倒忘了是什么时候了,钻到荷花的海洋里是2014年了,那一年到白洋淀玩,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烈日当空,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很热,虽然品种繁多,虽然是万亩荷塘,但我仍然想把每一朵都看到眼里,记到心中,凝视着那一朵朵或盛开或含苞的荷花,顿觉再美的文字都苍白无力。那时那刻,直到此时此刻,我都想做那里的一名员工,春天里看“小何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日里赏“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秋日里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冬日唱“脍长抽锦缕,藕脆削琼英”,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呀!荷之恋,月月年年!

清塘荷韵读后感4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希望,永远有快乐。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情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现在全无,再写我种莲子,接着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从文章的许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间顺序行文,颇有些游记的味道,这是写作顺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内容以作者所感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韵》的内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显得十分单薄了,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与《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这一地区作为写作对象的,文章以写景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写荷塘范围内作者所见之景,描写的景物众多,强调的是景物间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现的是荷塘周围景色的和谐美、整体美。而《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写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细节间的区别。如:同样是因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叹于自然力的伟大。同样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说它色白,为点缀之物,但季先生说它“红艳耀目”,“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最后,我要说两文结果不同,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欲超脱而不得,心情郁闷。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满塘荷花,并且这些荷花被命名为“季荷”,他心中自然无比愉快。当然,两篇美文在用词、造句、修辞等众多方面是近似的。这里便不消细说。

清塘荷韵读后感5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这天我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期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情绪。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明白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明白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季爷爷的文章个性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清塘荷韵读后感6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大师的散文名篇,这篇文章现在收录在很多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而我是在返回阿联酋的途中,很偶然地在一本免费杂志上拜读到的。20xx年的初夏,98岁高龄的季老安然地躺在北京的病床上,永远地合上了双目。病房不远处的院内池塘中,点缀在绿色浮萍中的嫩白色的花骨朵刚刚露出水面,而季老却没等到它们再一次绽放。虽在异域风沙之地连池塘都很难得见,但是读完这篇《清塘荷韵》,我的身心在那一瞬间也仿佛站在那汪青绿的水塘边,看见一位和蔼的老人,他注视着满池亭亭的荷叶与纯白的莲花,脸上的神情仿佛那些可爱的植物是他的孩子,又好像是他的恋人……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为此文作名,有以荷喻人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既然是借荷喻人,那么我以为此种人必须具备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情深志纯。这三个词,在我看来是做人做事的一个很高的标准,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个人品行修为的境界,值得我一生去追求。我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其实有很多方法,归隐山林、清修无为是一种选择;下可安于市井、上可鸣于殿堂,出世入世、能屈能伸,更是一条鸿途。我想,无论我已走在了哪条道路上,都会常念父母之恩,专心挚爱之人,珍惜师友之情,洞明是非之理,勤学众家之精,苦练一己之长,在炎热干燥的域外之地保持一份润沏恬静的心情,在中庸之风盛行的世间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为荷之道,亦是为人之道,人生上下而求索,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这算是此趟旅程中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关键词: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