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地图(中国七大方言区分布图)
我在看北京地区的童谣时发现其中一些段子竟然和鲁西北地区流传的童谣有很高的相似度。当然,都属北方方言语系,地理距离近是主要原因,早些时候京杭运河里有水,从临清闸到通州顺风的话也就一天的功夫,但现在两地口音相差如此之大,而童谣里竟能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出人意料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儿歌童谣也像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一样,大都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随着时代及地域的变化会有所变异。最后模糊了作者及初创之地域。
《临清方言志》
《临清方言志》里关于临清音韵和北京音韵的对比分析
临清方言地图
中国八大语系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bai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
官话方言一般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我的家乡处在运河和黄河的交界地带,又是河北和山东接壤,还是德州和聊城的交界,也是临清和夏津的交界地带,在口音上也是北方方言里的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融合,所以传唱的儿歌童谣的地域上的融合性比较高。
我乡管儿歌童谣叫“唱唱儿”或“唱岔儿”(“岔曲儿”应该也是“唱曲儿”的白读)。直到现在我仍旧能把一些“岔儿”熟记于心倒背如流,那都是夏日乘凉的夜里或在冬天温暖的火炉旁,母亲给娓娓唱来,我们一遍两遍无数遍跟着学会的。
一、两地相似度极高的儿歌:
1.
《杜梨儿树》北京童谣
杜梨儿树,开白花,养活丫头作甚么?
拿起剪子瞎嘎达,嘎达会了给人家。
爹也哭,娘也哭,女婿过来劝丈母:
丈母丈母你别哭,我家还有二斗谷。
碾小米儿,煮豆粥,饿不死你的秃丫头。
杜梨儿树:又叫棠梨,多年生乔木,果实小如豆,多见于北方,野生,由于经济价值小,现在多作为城市观赏树,乡间也已经很少见了。
《花椒树》鲁西北童谣
花椒树,耷拉枝儿,黑娘养了个白闺女儿。
爹买衫儿,娘买裙儿,打发那闺女出了门儿。
爹也哭,娘也哭,姑爷儿回脸儿劝丈母:
丈母丈母你别哭,你闺女,在俺家,死享福。
铺锦褥,盖锦被,小脚儿蹬着那银锦布。
大桌子,红板櫈,漆黑的筷子配茶盅。
花椒树:我国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到处都有,但是现在鲁西北并不多见了。
这两首的意思大都是描述爹娘养育闺女辛苦,担心闺女出嫁后受苦受穷。
2.
《小大姐》北京童谣
小大姐,小二姐,你拉胡琴我打铁。
挣了钱,腰里掖;买个蒲包儿瞧干爹。
干爹戴着红缨帽,干儿穿着厚底儿鞋,
走一步,咯噔噔,扎蝴蝶儿鸭蛋青。
《小大姐》鲁西北童谣
小大姐,小二姐,你拉风箱我打铁。
挣了钱,给咱爹;
给爹买个红缨帽,给娘买个噶得儿鞋,
噶得儿噶得儿楼上去,噶得儿噶得儿楼下来,
楼下一洼子水儿,别沾到咱娘的花裤腿儿,
楼上一窝子猴儿,别咬到咱娘的妈妈头儿。
妈妈头儿:鲁西北方言,乳头儿也。妈妈即乳房。孩子吃奶叫“吃妈妈”,细思极恐。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首里的小姑娘不约而同的从事打铁这个女性不宜的行业。北京打铁的姑娘边工作边听二胡很是悠闲,并且所得收入给了干爹,也有点不可思议。不像鲁西北的小姑娘两个人打铁打的热火朝天,哪有余暇去操持乐器,收入也都上交给父母。
3.
《喜鹊尾巴长》北京童谣
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要娘。
妈妈要吃窝儿薄脆,没有闲钱补笊篱,
媳妇儿要吃梨,备上驴,去赶集,
买了梨,打了皮,媳妇儿媳妇儿你吃梨。
《山老鸹,尾巴长》鲁西北童谣
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扔到灶炕里,媳妇背到炕头儿上。
媳妇要吃雪花梨,赶明儿就是胡庄集,
买了梨,削了皮,递到媳妇手心里,
叫声媳妇慢慢儿吃,别叫梨核卡着你,
他娘要吃干烧饼,哪有闲钱补窟窿?
北京童谣以“喜鹊”起兴,鲁西北则以“山老鸹”切入。讲述“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傻儿子。
两相对比,鲁西北的版本描述的更为生动。
《临清方言志》里关于[山老鸹尾巴长]的注音
4.
《一抓金》
一抓金儿,二抓银儿,三抓不笑是好人儿。
唱此童谣时:一童坐地,竖起膝盖,玩伴在对面,用五指轻抓其膝盖,使其发痒,但需忍住不笑,一旦发笑则攻守交换。鲁西北也有完全一样的童谣,只是不加儿化音,并且还有第二段词:一抓金,二抓银,三抓要笑是坏人。
5.
《槐树槐》北京童谣
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
人家姑娘都来了,我的姑娘还不来。
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脊梁挽着纂。
《柳树柳槐树槐》鲁西北童谣
柳树柳,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
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家的闺女还不来。
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露着妈妈挽着纂。
两首基本相同,但是北京版读起来节奏有些散。
看戏对于时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儿,至于来看戏的闺女为什么非要那么开放?都选择了上身不穿衣服,非常特立独行,反礼教?
二、两地相似度极高的方言词汇:
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
两首北京童谣,竟:“总是”的意思,与鲁西北方言同
北京童谣
《临清方言志》
蝍蟟爬儿:记牛爬儿,蝉之幼虫,鲁西北亦如此称呼。北京地区已经不再有这个称呼。
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
两首北京童谣,打嘎儿:也叫打柭儿。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再击令远,以近为负,远为胜,古所谓击壤者耶。鲁西北早年间也有此游戏,其实有点像现在的棒球运动。
北京童谣
打提溜:“提”读“滴”,即儿童双手拉横杆,使双脚上缩离地,北京人现在叫打彪悠儿,鲁西北仍称为打提溜儿。
我的女儿从我这里继承了若干首鲁西北童谣,大多都是和边念边做的互动游戏有关的,比如:
盘,盘,盘脚年,
脚年梗,菊花梗,
梗梗盖盖,跑马泄泄(xiai四声),
死疙瘩,活疙瘩,
拣着小脚儿盘一刹,
顶针儿,黏(棉)花小脚盘刹。
这首在念的同时要坐地以手点脚配合,念一字点一只脚,最后一字时落在哪只脚,那只脚就要盘起来,以此类推直到现场所有的脚都盘上为止。
炸,炸,炸果儿果儿,
腰里带着皮锁儿锁儿,
待开,不开,将家儿,拿来,
你一半儿,我一半儿,
咱俩吃了做买卖儿,
你敲梆子我敲鼓儿,
咱俩玩个小老虎儿,
小老虎儿,撅尾巴儿,
一撅撅到天——底——下
念这首时两人面对面站立,四手互牵,一张一合,收放的节拍配合着唱念的节奏,念至“天底下”时,两人矮身将头从臂环中穿过变为背对背拉手,如此再唱,循环往复,孩子不亦乐乎,并且对于由面对面变为背对背的那个穿插动作极其满意!
北京的经典传统童谣她也学过几首,都得是觉得特别“逗”的才会有兴趣学着念,比如“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串枝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这里面的老太太有很多坏习惯,不知是感觉平易近人还是有坏习惯才会显得有个性呢?,像爱吃不健康食品白煮肉、白糖棍儿啊,还有吃鱼不择刺啊,并且还抽关东烟,这样一个满身缺点的老太太竟然成了车上U盘里的必备曲目。
还有“有个小孩儿叫小兰儿,挑着水桶上庙台儿,摔了个跟头拣了个钱儿。又打醋,又买盐儿”诸如此类练嘴皮子的贯口,也是她的大爱。平日里在学校还会继承发展北京小学里的传统童谣:“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辣椒,辣死小豆包儿;三年级的小菜刀… …”
并且和同学们还乐在其中的不断创造着属于她们自己的儿歌:
我在肯德基,你在啃垃圾,
我在麦当劳,你在卖蟑螂,
我在天上飞翔,你在地上撞墙,
我在珠穆朗玛峰,你在猪圈里发疯,
我在哥伦比亚,你在车轮底下。
虽然万幸告别了幼儿园时期的“屎尿屁”歌,但还是沉浸在“说点坏话很带劲”中不可自拔。
关于《临清方言志》
作者:张鸿魁
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地方音韵学专著。虽说稍显粗糙,但是也有季羡林题字和作者多年辛苦的田野作业在里面,实为研究临清民俗文化之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若搭配《水浒传》和《金瓶梅》服用,效果更佳。
《临清方言志》
《临清方言志》
《临清方言志》
《临清方言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