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背后(倔强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评论收藏分享
2019-04-09 01:40·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相关资料图)
2018年底,湖北省来凤县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通过一张《报功书》,意外发现一位立过赫赫战功,却深藏功名63载的95岁老兵张富清。这张泛黄的《报功书》不仅揭开了张富清那些鲜为人知的战事和功名,还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这位老兵身上特有的那股倔强。
仲春时节,记者再次探访张富清,探寻这位老兵“倔强”背后的秘密。
“倔”的背后,是一种敢打必胜的信念
记者来到张富清家时,恰巧赶上老人以前所在部队派人登门拜访。见到穿军装的记者和老部队的人,张富清备感亲切,不仅聊起军营往事,还饶有兴致地唱起了当年的军歌。
“今天是父亲最高兴、最开心的一天,以前在家,他很少提部队和立功的事。”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说,父亲的事迹传开后,前来探访的人络绎不绝,但他还是像过去一样不愿过多提及往事。
1924年,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3月参加西北野战军。参军后,张富清打了无数次硬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48年的永丰战役。
那天拂晓,张富清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匍匐前进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和外围的敌人激战。
“突然感到有人在我头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用手一摸,一块头皮翻了起来,这才意识到,刚刚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忆及此事,张富清有些激动。他说,就是死也要和敌人拼尽最后一口气。他憋着一股劲继续战斗,端着冲锋枪,把近距离敌人全部消灭了。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将碉堡炸毁。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另外两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回想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友,张富清几度哽咽。
张富清说,他多次参加突击小组打头阵,当年他的身体其实很瘦弱,但就是靠着一股敢打必胜的“倔”劲支撑到最后。因为打仗勇猛,张富清受到彭德怀同志的接见和褒扬。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3次荣立一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
“倔”的背后,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
1955年,张富清所在的部队调整整编,对军营百般留恋的张富清二话不说,脱下军装,打起背包就准备出发。在选择单位时,张富清再次让人领教了他的“倔”。
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到老家陕西,但为了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山区去”的号召,他做出了一个连家人都非常不理解的决定:到穷困偏僻的鄂西山区来凤县支援建设,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做了,别人就可以不用去做。谈起当年的选择,张富清一脸平静。
今年68岁的田洪立,是张富清在来凤县卯洞公社的同事。谈起张富清的“倔”,田洪立也颇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坚决不要照顾,挑了不通路、不通电,全公社最困难、最偏远的高洞片区。
上世纪60年代,公社改革精减人员。张富清第一个站出来,让妻子孙玉兰回家待业。“公社要完成这个任务,领导自己要过得硬,执行政策才能够坚决。”忆及此事,张富清虽然对妻子有愧疚,但仍表示自己当年所做的决定是对的。
之后,张富清还先后在当地粮食局、银行等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军人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
“倔”的背后,是一颗始终不渝的初心
几乎每个采访张富清的记者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深藏功名这么多年?”
“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还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呢?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呢?”面对疑问,张富清每次都会这样回答。
去年11月,张富清做白内障手术,需植入人工晶体眼球。他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原本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眼球,他却选了一个最便宜的。说起这事,家人很无奈,但张富清却很坦然:“作为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现在不能再为党、为国家作什么贡献,就更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类似这样的事,在张富清身上还有很多。2012年,近90岁高龄的张富清因病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术,医生表示老人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儿女们都准备好在家里轮流照顾他。然而从医院回到家里,倔强的张富清拒绝儿女的照顾,坚持天天锻炼,依靠辅助工具练习走路,最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在张富清看来,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为家人、为党做事情,但要确保生活能够自理,不给家里和组织添麻烦。“我不能给家人增加负担,得让他们集中精力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