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祥北大才女(北大才女张培祥演讲视频)
人们常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在固定的社会阶层中,要想打破这个分层,跻身上层社会,唯有不断学习,发奋进取。这也是激励无数寒门弟子发愤图强,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不选择读书,只能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务农,家庭能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他们只能靠自己。有些人选择随波逐流,认命。而有些人选择与命运抗争,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张培祥,就属于后者。她与自己斗,与天斗,创造了一段励志佳话。可谁知,最终却没有斗过命运。
1979,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中,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因为张培祥的到来更加捉襟见肘。张培祥的父亲长年患病,身体一直不好,家里大部分的开销都花在了药物上。
张培祥曾回忆说,自己一回到家就能闻见一股药味。张培祥的母亲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行动不便,还做过乳腺切除手术,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身上。
家庭的不易让小培祥从小就学会了省吃俭用,还经常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苦,但是一家三口相依为命,并不为此感到负担。张培祥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们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女儿走他们的老路。他们要让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杨培祥开始上学接受教育。
有句话说得好: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张培祥很早就显示出了比同龄人更加优秀的迹象。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贫苦的家庭没有拖累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的开支也慢慢多了起来。懂事的张培祥不但不多花家里一分钱,还总是想着法子省钱。在学校认真读书,回到家里就帮助家里干活,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培祥的成绩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老师们经常帮张培祥补课,补足她的短板。
时间转眼来了小升初的阶段,家里的收入供张培祥读完小学已是不易,初中的书本费和学杂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压力过于巨大,张培祥也知道家里的情况,不是万般无奈不可能放弃她的学业。
但就在这时,张培祥的姑姑站了出来,决定资助她读初中。张培祥是姑姑从小看着长大的,对她感情十分深厚,又知道这孩子学习是块好料子,她不想张培祥放弃自己,受到姑姑资助的张培祥如愿参加了考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培祥不负众望,考上了县城的重点初中。上初中后张培祥更加贪婪地汲取着知识,能读到更多的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她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和荣誉。
但是不久,张培祥又被迫转到了乡下的中学,因为自己一家加上姑姑一家也无力承担重点中学的经济压力。打不倒你的东西,终究会使你更加强大,环境的变化丝毫改变不了张培祥的决心。
既然学校不如之前,她就比之前学习的更加刻苦,别人学一个小时,她就学两个小时,别人背一篇文章,她就背两篇。天道酬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张培祥凭借优异的成绩再次进入重点中学。最后一路闯进了重点高中。
高中是学习阶段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张培祥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提升自己的时间。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遇到不会的就请教老师和同学,不上课就自己在教室里学习,晚上经常挑灯夜战,最后,张培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表面的光鲜下,是张培祥日复一日的努力,是无数了黑夜中点亮的蜡烛,这一根根黑暗中的光,也点亮了张培祥绚丽的一生。
张培祥带着一家人的期盼,进入了大学校园,和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大学生成为了同学。她回想这18载,有艰辛,有困苦,但是都没有打败她,而是一步一步成了阶梯,让她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入北大的张培祥,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创作属于她自己的文集。
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她就创作出了《飞花读红笔记》、《卖米》、《七种乐器》等文集,还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外国书籍,一经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年纪轻轻就写出了如此好的作品,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后来还受到了湖南电视台的邀请,协助策划专栏《新青年》,并上台担任主持。
可能是上帝想知道张培祥为何如此厉害,在她24岁时,把她带走了。一开始偶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一切已不可逆转。正值芳华,怎料世事无常。张培祥是痛苦的,但是她不抱怨,即使世界以痛吻她,她却要报之以歌。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没有放弃,依然乐观地活着,看着自己喜欢的书,跟死神较量着。
但是白血病的存活率低得可怕,没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闭上了眼睛,度过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她的母校北京大学,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学子,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也是北大知名校友撒贝宁致悼词,表达了自己的哀悼和敬意。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张培祥永远地离开了,但是她的精神和作品,留在了这个世界上,并且在很多年以后,还会有人会记得她,读她的作品,受到她的激励,这就足够了。人生的意义,就是用尽全力,不留遗憾。再见了,张培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