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天天热点评!乐不思蜀的相关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

2022-10-09 16:49:41来源:互联网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的相关历史人物是谁)


(资料图)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都说“乱世出英雄”,确实没错,三国时期,涌现出太多的英雄和枭雄人物,曹操,吕布,董卓,刘备,孙策,孙权等,都是英雄一世。而除了这些之外,在后辈当中,有一个人,一直被后世人称为“无能”所耻笑,而这个人,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蜀国后主。

后人一想到刘禅,就会想到关于刘禅的两件事,一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二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句经典的词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刘禅这个名字是有由来的,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那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庸碌无能的人吗?他做了哪些事让后人对他有如此低的评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认为,刘禅之所以获得如此低的评价,主要源于三件事;

一: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仅仅带着2万疲弱之兵从阴平入,攻克绵竹,打到成都的时候,刘禅没有守城抵抗就开门投降。

二:刘禅投降后,《汉晋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等一帮降臣,并且安排了“四面蜀歌” 。见此情景,那些蜀汉旧臣们,各个悲从中来,想起自己已经亡国,更是掩面哭泣,不能自已,只有后主刘禅泰然自若,仿佛自己根本不是亡国之君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欣赏舞蹈欣赏舞蹈,脸上没有任何悲戚之意。司马昭看到刘禅的表现很好奇,便问刘禅:“安乐公在此地就不思念灭亡的蜀地吗?”刘禅回了七个字:“此间乐,不思蜀也。”后来蜀汉旧臣悄悄地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假装面有悲戚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记在了心里,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假装哭泣把大臣教的话原封不动地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后,问道:“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地说了六个石破天惊的字:“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厚,从此再也不怀疑他。这就是典故“乐不思蜀”的由来,而刘禅也得以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刘禅的表现来看,确实给人一种扶不上墙的感觉。所以通过此事,后人对刘禅颇多贬义,从此刘禅便有了一顶流传千古的帽子-“扶不起的阿斗”。

三是刘禅跟古代那些昏庸的皇帝一样,信任宦官黄皓,导致君权旁落,朝堂乌烟瘴气,这也是蜀汉灭亡的一个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禅历史评价过低,个人个人主要是上面这三个原因,但具体是这样的吗?

一:刘禅确实开城投降了魏国,但他并不是没有抵抗,当时刘禅派诸葛瞻前去跟邓艾大战,结果全军覆没,诸葛瞻都被阵前斩杀了。而那时候,蜀地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肯定是守不住的。反正最终都是灭亡的命,还不如趁着自己手里还有一些牌,可以增加一些谈判的筹码,非得拉着蜀地的老百姓一起陪葬吗?

所以刘禅选择在那个时间开城投降,时机是恰到好处的,既保住了自己和大臣的性命,更是让蜀地免遭生灵涂炭,刀兵之祸;

二: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最后司马昭放过了刘禅,让他安享晚年,主要是因为刘禅当时的演技过于逼真,因为他的长相过于忠厚,而刘禅之前一直给人一种忠厚老实的形象,所以本色出演,基本上不用费多少力。

实际上,刘禅就真的没有一点心机吗?对于一个亡国之君来说,当了40多年的 皇帝,突然之间成了阶下囚,他真的没有任何感觉吗?不想念曾经的权利吗?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是个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而刘禅能够在刘备和诸葛亮死后,独自支撑蜀国30年,他是个傻子吗?显然不是,所以当时席间的刘禅,再见到那幅场景之后,要说不触景生情,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对于其他人,可以放肆地释放自己的悲伤,自己的情感,而作为亡国君主,他是不能有丝毫的情感泄露的,而一旦让司马昭察觉到他刘禅一直在怀念故国,甚至于心里一直在想着如何复国,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他也绝无生还的可能;

而最后对司马昭的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归功于刘禅一直忠厚老实的形象,突然说出“思念故国”这样跟前言不搭的话来,是个人都有怀疑,而刘禅的回答更是坐实了他一直对外的“忠厚老实”形象。自此,才彻底打消了司马昭杀他之心。

三:说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导致朝政崩塌。但事实上,黄皓并没有多少弄权的行为,没有打击过多少朝中大臣,对国家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黄皓是宦官,而那时候的蜀国已经彻底走向没落。一个落日的帝国,不管以往如何强大,在它没落的时候,都会显现出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以往国家强大的时候,被人们惯性地忽略了,因为跟国家强大相比,这些都是小问题,但国家没落了,这些小问题都会引发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一个“背锅”之人,无疑,那时候的黄皓是最合适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那些证据,似乎并不能完全说服人。反而在那个战争不断的三国争霸时期,刘禅却坚持了40年。后来,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个人带领国家,又坚持了近30年。这在三国那样的乱世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刘禅是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由此可见,刘禅不但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有些本事的。

但如果说他是明君,是千古一帝,又有过之。他做不到秦皇汉武的那些丰功伟绩,对内不能让国家蒸蒸日上,日益强大;对外,不能开疆拓土,争霸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乱世中,靠什么能坚持30年呢?

一、治国方针正确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就死翘翘了,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在十年后过世,但在诸葛亮治理国家的这十年间,刘禅是基本上不参与的,什么都听诸葛亮的,他只要在朝堂上点头就行了。而在这十年间,诸葛亮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北伐,五次北伐,耗费大量国力不说,还都以失败告终。二是屯田生产,蜀地本身土地就比较贫瘠,屯田开垦有益于国民生产力的恢复。对于第二点来说,诸葛亮的治国方针是正确的,而对于北伐,本身就是两面性的,虽然耗费国力无数,但让军队保持战斗力,让敌人知道,蜀国是有余力的,刘禅也是知道的,所以没有加以阻扰,而是全力支持;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马停止了穷兵黩武的北伐事宜,下诏告诫希望北伐的将领说:“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后面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战争。大部分时间,老百姓还是主要在进行生产劳动。这种调整,既让他保持了政策的平稳,又保持了国家的平稳。

二:仁慈开明得人心

刘备托孤诸葛亮后,刘禅对诸葛亮极其尊重,不但称其为“相父”,而且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从不驳斥,诸葛亮死后,刘禅连日伤感,以至于哭晕在床上不能上朝,诸葛亮灵柩运回成都时,刘禅率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而且在魏延谋反后,非但没有落井下石,斩尽杀绝,而且在魏延死后,刘禅仍然感念其功劳,赐棺椁给与魏延厚葬。

在刘禅独揽大权后,也没有对诸葛亮一系的朝臣进行打击排斥,然后推自己的人上位;当时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职位,刘禅一个都没动,他上台后,还坚持重用信任他们,并没有清洗他们。

由此可见,刘禅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他对待大臣的态度很好,没有其他帝王那样的强硬,更不像他父亲刘备那样随意杀人、流放、贬职,刘禅治理蜀国期间,是一个没有外戚,权臣,昏君的朝代,蜀汉立国43年,虽然偏安一隅,实际上却是整个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官员变动最为平顺的时期。在这点上,刘禅的表现实在是优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刘禅不是一个对外能够开疆拓土的帝王,但也不是历史上和后人评说的那样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刘禅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聪明,仁慈。给人一种忠厚的形象,连诸葛亮都夸赞刘禅,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有一段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夸赞刘禅的话,其中特别强调了四个字:“智量甚大”。就是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气量很大,是个有能力的人。从后来刘禅继位后的表现来看,诸葛亮的评价确实是正确的。

关键词: 乐不思蜀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