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不识菱”是出自文言文短文《北人食菱》,选自明代江盈科所著《缘箩山人集》,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资料图】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连皮一起吃了。有人告诉他说:“吃菱角要去皮啊。”这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就扯谎说:“我知道啊,不过菱角壳是清热解毒的,吃了有好处。”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就有人问:“原来您懂得这么多,在北方也有菱角吗?”他顺口答道:“山前山后,多的是这玩意儿呢”。
菱角是水产而非山货,这就是强行要面子,不懂装懂,反为人笑。
这是个小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而讽刺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我们想一下,是不是生活中充满了这些小场景?这个小故事因而颇具代表性。
大度的人一笑了之,有些人却无地自容。其实有句话说得好,面子是自己凑上去丢的。不知道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只要不是普通生活常识,像这种地域知识不知道一点都不奇怪,也不会有人取笑。
为了面子撒谎,其结果就是需要更多的细节去填充这个谎言。
这个北人,就是败在后续的扯淡反而证明了前面自说自话的荒谬,为人取笑。
其实我们笑他,并非因为他不识菱角,而是因为他强行挽尊失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当然了,这是大道理。
假设北人稳重一些,在说菱角壳清热解毒化解尴尬,成功忽悠住别人之后,对接下来的问题含糊其辞,或者扯些更符合生活逻辑的谎——我吃过,但是不知道是哪里产的。这个面子就成功护住了,也成功地唬退了质疑者。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那些历史上记载的急智小故事,不都是这样嘛。所以北人食菱的第一步并没有什么问题,既护了短,又唬了人。糟糕就糟糕在他自以为成功,对后来的提问掉以轻心,随口敷衍,终于功亏一篑,面子全没了。
这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那就是撒谎这个事情,虽然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圆,难免穿帮,但是很多谎言,只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支持,并不会被识破。
菱角壳清热解毒,今天看虽然并不合逻辑,但是在强大的、形成共识的中医理论作为医药思想基础的时期,是一种合“逻辑”的思考推断。
这是一种推测,无法证伪,所以在当时是能站住脚的,而菱角在水中生长,则是客观事实,不容辩驳。
这告诉我们,就算偶尔要撒点善意的小谎,也只能规避客观事实,从主观认知上去诱导欺骗。
就好像你看见一个女人,你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说是个男的,可能会挨打。
但是你睁着眼说瞎话,说这是个美女,那就结果完全不一样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