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辰(十二时辰时间表)
(资料图片)
知道时间的故事吗?在我国,从西周开始便使用十二时辰来表示时间,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小K就带大家来看一看关于时间的雅称,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智慧?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夜半,或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
子,名曰困敦,为混沌万物之初萌,藏黄泉之下。(注:万物刚开始滋生。)
古代中国人民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鸡鸣,或荒鸡,是第二个时辰。
丑,名曰赤奋苦,气运奋迅而起,万物无不若其行。(注:万物萌发生长。)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平旦,或黎明,指太阳露出地平线天将亮的时候。
寅,名曰聂提格,万物承阳而起。(注:万物吸收阳气快速吐芽。)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日出,或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初升的时间。
卯,名曰单阏,阳气推万物起。(注:万物已近繁茂。)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食时,或早时,古人吃饭的时间。
辰,名曰执徐,伏蛰之物,而敷舒出。(注:万物舒展,持续茁壮。)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隅中,或日禺,表示快到中午的时候。
巳,名曰大荒落,万物炽盛而出,霍然落之。(注:万物已经长成,生命力旺盛。)
此时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日中,或日正、中午,这时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
午,名曰敦牂,万物壮盛也。(注:万物盛大茂盛。)
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日昳,或日跌、日侧等,指太阳开始西落。
未,名曰协洽,阴阳和合,万物化生。(注:万物成熟,但同时阴气渐起。)
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干,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哺食,或夕食等,表示一天中第二次吃饭的时间。
申,名曰涒滩,万物吐秀,倾垂也。(万物由极盛开始转向衰败。)
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日入,或日落、日沉、傍晚等,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名曰作噩,万物皆芒枝起。(指万物开始衰老。)
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黄昏,或日暮、日晚,此时太阳落山,天地昏黄。
戌,名曰阉茂,万物皆蔽冒也。(万物已经衰败。)
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人定,或定昏,表示这时候人们已经停止了一天的活动。
亥,名曰大渊献,万物于天,深盖藏也 。(注:万物消亡,但已经开始酝酿下一次的萌发。)
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优良的生活作息方式,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巧妙智慧。
今天,小K想为大家推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