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恰好教学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关于七夕节的诗《乞巧》,诗中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写出人人望月和民间少女穿红线乞巧的节日习俗,表达了过节的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人们过节时的喜悦心情。
但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不对路的地方。
(资料图片)
诗歌如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本人特意挑了两个版本的诗意解释进行对比。
版本一: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夜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版本二:
在七夕节的晚上,看着头上碧蓝的云霄,仿佛真的能够看见牛郎织女利用喜鹊搭成的鹊桥,渡过银河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夜的月色,一边对月穿针,穿上针的红线都有无数条了。
其实,两个版本的解释相差不大,关键是诗的本身,有些用词总觉得不当。本人不才,仅当存疑,以抛砖引玉,望高手指正。
1.碧霄。
碧霄,就是碧蓝的夜空。本人不理解的是,碧霄,应该是指“碧蓝的天空”,而且是专指白天的天空。夜空怎么可能是碧蓝的呢?夜晚的天空什么时候“蓝”过?“夜茫茫,望星空……”这是董文华的一首歌词,我的理解是:夜空是深邃的,黑暗茫茫无边,星星则点缀期间。所以,夜空不“碧”。白天是“碧”了,但谁会白日傻乎乎长时间看天,脖子不累吗?眼睛不会耀眼刺痛不舒服吗?夜里望着深邃的夜空,才会让人遐想发春梦,才有意义。
2.河桥。
河桥,天上银河的桥,也就是鹊桥。这个鹊桥,不是永久的,也只有七夕才有。直接说鹊桥,我觉得更好。
3.家家。
家家,也就是全中国大地的家庭,家庭里所有的人,都要去望星空。这可能吗?所有人都这么无聊吗?其实最有可能望星空的应该是少男少女。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少男少女初长成,懵懵懂懂的总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如果老男老女也去钟情怀春,那是老不正经了。所以不可能是家家,换成初长成的“初女”更好。
4.望秋月。
望秋月,也就是七月初七抬头欣赏秋天夜晚的月亮啰。可是,初七的夜晚哪有月可望?初七,可是个上弦月,即使看到也是天还没黑挂在西边时空的时候,而且是灰黄的一小片,根本不好看,也就少有人专门看。偶尔看也是随意性的。完全天黑了,月亮也早西沉了。黑黑的天空,除了看星星,还能看什么?
如此,整体诗歌可否这样修改呢?
七夕今宵看九霄,
牵牛织女会鹊桥。
初女乞巧望苍穹,
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诗意也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呢?
七夕节的晚上,看着头上深邃的夜空,仿佛能够看见牛郎织女在喜鹊搭成的鹊桥上深情的相会,互诉相思之苦。家有初长成的女儿,都在一边欣赏秋夜星光璀璨的夜空,一边对着银河穿针,企望月老为自己牵上一个中意的情郎,穿上针的红线恐怕都有无数条了。
如此理解,是不是更像款款情深的寓意更美好的中国情人节呢?
这个修改和理解,不知有否同感者,却让我想起了白居易所作《游庐山大林寺》一诗,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句。宋人不解:四月桃花已经凋谢,山寺怎么会桃花盛开?后来,沈括四月上山采药,果然看到山顶桃花朵朵开。沈括恍然:所以如此,是因为山上山下气候不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古人的东西要敢于怀疑,当然更需要验证。所以,本人觉得读不通,特意提出,希望有高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