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专家考证:“高丽棒子”称谓由来已久

2022-11-04 14:15:03来源:互联网

在中国,大江南北,尤以北方为重,喜欢称呼朝鲜人、韩国人为“高丽棒子”,殊不知,这个称谓一出口,就如日本人呼我华人为“支那人”一样,满满的鄙夷和蔑视。

出于好奇,笔者求教高明,翻阅文献,略有所获,虽然各家意见相左,但我还是从中窥出了一二奥妙。在此做一科普,与读者诸君共享。

民间老人们说:“高丽棒子”其实是东北话,在满洲时期大量朝鲜人进入东北和汉人混居,汉人对其的蔑称,加之后来的反韩情绪,连韩国人也跟着遭殃。为何称其为棒子呢?据说在日伪时期,日本人占领朝鲜半岛后,招募大批朝鲜人充当先锋,手持棒子(警棍)奴役中国人,号为二等公民,对于这样为虎作伥的人,中国人必定极其反感和厌恶,于是称其为棒子,是带着极大的反感和厌恶的。那为何他们只用棒子不用枪呢?虽然日本人利用他们,但是对他们是极其不信任的,所以并不发任何武器给他们,于是他们只好用当地妇女洗衣的洗衣棒来做武器了。于是“棒子”蔑称由此诞生。也有人说朝鲜人多是山民,早起以采参为业,而人参东北人称为棒槌,相信其有灵性,怕金,会跑,需用红线绑住才行,因此这些山民上山不能带刀,只能带棒子和弓箭防身,当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当地人就骂他们棒子,久而久之,这个叫法就保留了下来。还有更离谱的流言,说是朝鲜国王朝见乾隆,皇帝宴请席间有下人端来盆净手,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端起来喝了几口,称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真棒槌啊”,朝鲜国王以为是皇帝封的大官,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槌了。但这些说法都被人推翻了,说这顶多不过加深了中国人对他们的厌恶和蔑视,因为不仅朝鲜人被称为棒子,山东人也外号“山东棒子”,而山东人并没有做过伤害东北人的事,也没有大批的去采参。于是更有力的说法就出现了,朝鲜人跟山东人都有段历史时期,看过《闯关东》的人应该知道,因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北大荒开垦荒地,这些流民漂泊无根,随身携带棍棒作为武器防身或走山路,挑行李,不免就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久而久之,这一标志性的特征被排外的东北人确立下来,转化为对他们的排外性的带有歧视的称呼。这从吉林土著满族人的说法中得到了印证,他说他们有“哈喇棒子”一词,是对人的蔑称,对外乡人皆以此称之,或为满语不得而知。“高丽棒子”的称谓大概也不过如此,甚至在有的地方有这样的老话“高丽棒子大裤裆,辣椒面子狗肉汤”,可见这形象固化的有多深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听起来蛮有理有据,但多不过是民间传言,不可全信,但这些情绪加深了“高丽棒子”蔑视的印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搞清这个称谓的最早起源,翻阅了乾隆十六年(1751)傅恒主持编纂的《皇清职贡图 》,其中便已有了“高丽棒子”的记录,原话是“朝鲜国民,人俗呼为高丽棒子,戴黑白毡帽,衣绔则皆以白布为之,民妇辫发盘顶,衣用青蓝色,外系长裙,布袜花履。崇释信鬼,勤于力作。”此处记述较为中立,甚或褒义,并无对“高丽棒子”蔑视之语气。因此虽有三处记述不确,19世纪初,朝鲜文人韩致奫(yūn)编写《海东绎史》时,在《仪物》篇中,还直接引用了此段“高丽棒子”的文字,除删去了从儒家文化看来有负面含义的末句“崇释信鬼,勤于力作”以外,其它一字未改,可见当时的“高丽棒子”之称谓是能为朝鲜文人所接受的,并没什么褒贬之别,虽然早先在朝鲜国内已经将下等贱民以及有淫行之妇女没入官妓后所生孩子称为“棒子”,不齿于齐民。这充分说明此叫法由来已久,已由贬义弱化为中性称谓,为朝鲜上层人士所接受了。

后来查考韩国相关文献,如《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燕行录》,也看到了朝鲜人对“棒子”(实为帮子)的记述,当时“帮子”在高丽时代,这就回溯到公元877年到943年,正值唐宋年间,那个时候“帮子”并非对普通百姓的称谓,而是对专门听差于中国天朝使臣的使馆衙役的称谓,到后来取代高丽王朝的朝鲜时代,随贡役入朝的地位更低的杂役也被称为“帮子”,不过他们自称“朝鲜帮子”,而非“高丽帮子”。朴趾源在《热河日记·盛京杂识》中记载,乾隆45年(1780)七月初十日,他们到达盛京(今沈阳),欲参观行宫,一个名叫“光禄”的“马头”就前往与中国官员交涉,曰:“小人是朝鲜帮子。俺老爷们为观皇都帝居,如望天上,敢是大官人肯许么?”结果,被问的中国官员很客气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只允许朴趾源在门口向内张望而已,不得入内。可见的当时“帮子”一词还是为朝鲜人所接受的。到底后来又是如何演变为蔑称的呢?

在一个名为黄普基的韩国留学生多次被人喊为棒子之后,急眼了,索性来个考证,成文一篇,名为《历史记忆的集体构建:“高丽棒子”释意》,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他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在明清年间“帮子”转化为“棒子”蔑称的来龙去脉,大意是当时在进贡天朝的使团中,人员严格分为三个阶层,即两班士大夫、中人、仆役。而仆役在当时包括朝鲜国内也称为“Bangza”、“帮子”、“榜子”或“房子”。而这些仆役由于数目众多,难以管辖,偷鸡摸狗,巧取豪夺,扰乱民众的事常有发生,并且由于天朝对周边附属国采取怀柔政策,每来中原,必定命令沿途官民要好生接待,数量庞大的使团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烦扰,尤其是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时候仍旧如此,就不免在天朝民众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讨嫌形象。尤其普通百姓接触到的多为数量众多的“帮子”,便难免以偏概全,称谓所有朝鲜人为“帮子”,而“棒子”在东北人眼中指的是玉米或者玉米粒,代表小的意思,小即蔑称,“帮子”“棒子”发音相同,逐渐就成为了对朝鲜人的代称,尤其民间受其累最多,见之唯恐避之不及,贬义称谓便由此固化下来。但随着历史的迁移,朝鲜人不再危害国民,“棒子”一词的蔑视意义也便失去了根基,但随着二战日本入侵中国,朝鲜人协助为非作歹,这种称谓的蔑视意义又再次出现,以致延续至今。

由此,真相基本大白,其实贬义称谓哪国都有,比如我们称印度为阿三,俄国人为老毛子,美国人为美国佬等等,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伤痛痕迹。本文阐述了这么多种由来,不知读者诸君你更倾向于哪种?

关键词: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