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的简介(四平调的介绍)
【资料图】
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花鼓演变而成,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基本介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单县、曹县、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1954年和1956年,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参加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小借年》、《小二门》、《刘芳福借银》,刘玉芝等获演员奖。之后,曾创作演出《战羊山》、《湖上红莲》等现代戏。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济宁地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演出的《团圆》、《谢媒人》、《谁当家》等小型现代戏,获多项奖励。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时,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演出《春暖梨花》,王凤云获演员奖。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四平调大师:拜金荣,四平调皇后:庞明珠,四平调天后:高平,还有众多的四平调表演艺术家。
历史沿革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后,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赁借旧戏箱及全套锣鼓,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呼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流亡到安徽的界首、阜阳一带,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曾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
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 四平调唱腔艺术经过花鼓艺人们的不屑努力,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王桂芳(大青衣)的唱派,唱腔婉转明快、跳跃奔放、刚柔相济,1962年,她去中国评剧院移植了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大胆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地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慢四平〕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反四平〕,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别树一帜的独特的四平调艺术流派,得到了戏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山东电台、山东电视台摄(录)制了她主演的《裴秀英告状》、《花为媒》,《农村大众》、《戏剧丛刊》及省电台对王凤云唱腔艺术进行了采访报道。
5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单县、曹县、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1954年和1956年,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参加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小借年》、《小二门》、《刘芳福借银》,刘玉芝等获演员奖。之后,曾创作演出《战羊山》、《湖上红莲》等现代戏。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济宁地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演出的《团圆》、《谢媒人》、《谁当家》等小型现代戏,获多项奖励。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时,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演出《春暖梨花》,王凤云获演员奖。
流行区域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目前河南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 山东有成武县四平调剧团。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后,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赁借旧戏箱及全套锣鼓,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呼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流亡到安徽的界首、阜阳一带,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曾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历史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渊源发展
自明朝以后,由于昆腔、高腔,皮黄及梆子腔的兴起,影响和推动了各种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以砺山一带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各路花鼓在清朝末年,先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分别演变为另外的几个剧种。当邹玉振为首的花鼓班于1933年进入山东济南府,在南岗子(即新市场)和大观园演出时,在群众、院主的建议和帮助下,女角脱去高跷,男角摘下花鼓,穿上戏剧服装,模访戏曲化装,首次登台演出。并由艺人王汉臣向京剧访师学艺,向戏曲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由于种种原因,花鼓登台之后,曾先后使用过“文明花鼓”、“山东文明梆”、“江苏徐州无弦梆”、“干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咣咣戏”等名称。1935年在商丘县演出时由院主、艺人燕玉成、许若海、王培军、庞士荣、刘玉顺等人共同研讨,根据花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苏北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四平调》 ,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
1940年在安徽省界首与河南曲剧李金波、陈万顺、杨福德等人同台演出时,由于曲剧当时有弦乐,无打击乐,而花鼓则有打击乐而无弦乐的丝弦件奏效果,影响着花鼓艺人,从而使花鼓艺人产生了增加弦乐的强烈愿望。1941年和评剧演员孔殿娥、孔殿玲同台演出,又受他们的影响,更增强了花鼓加弦的决心,终于在1945年于安徽毫县黄河故道演出时由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王庆元、刘汉培、张心魁、尹艳喜、郭振芳、王华香等人特意聘请河南夏邑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河南虞城人)在砂河刘集开始花鼓加弦乐伴奏的研究、苏北花鼓虽然有丰富的音乐,但欲要构成一个独立的剧种还有许多的问题,由于花鼓音乐的调式不统一,演员无固定音高的习惯,原曲调中没有加入过门的间隙,这当时既缺乏文化知识又不懂音乐理论的艺人们来讲,确实困难重重,但他们为生存,为了竞争,艺人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耗费心血,绞尽脑汁,最终提出以花鼓的[平调](亦称[平板])做为男、女腔的基础,剪头去尾,保留精华,广泛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音乐因素,和花鼓的曲调交融汇合,借鉴“四句一合”的结构规律,确定《四平调》为2、1、6、1唱腔落音格式,删除多余的虚字,衬词,摸索自己独有的唱腔特点,并用一把六棱胡,将腰码下移,定弦为降B调6-3加入过门,进行试验。艺人们在马店苦战三个月,终于研究出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取得可喜的成果。从起名到加入弦乐,共经历了十余年的漫长岁月,才摆脱了“干砸梆”的原始状态,孕育出四平调这一新兴剧种的雏形。1946年以王秀真、甄友明、王桂芳、李玉田、董子龙为首的另一花鼓班,也以《陈三两爬堂》、《花庭会》为实验剧目,进行了花鼓加弦乐的试验,对四平调剧种形式和完善,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艺人于1947年辗转到商丘后,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改名为朱集市(即今商丘市)艺场大众剧团,1951年改为商丘市人民剧团,并开始招收青年演员。同年还有山东金乡县、单县、曹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安徽省的砀山县,后又有河南省范县、长恒县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和业余四平调剧团,共三十多个,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时,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邹爱琴同志主演的《陈三两爬堂》 ,1959年范县四平调剧团李秀英主演的《枫落池》,1965年河南省现代戏调演时刘效会、王汉亭、董君瑞主演的《扒瓜园》以她(他)纯净浑厚的音乐,质朴纯美和娓娓动听的唱腔、字真意切,顿挫分明的演唱技巧,博得了省内外戏曲工作者和观众的赞赏,扩大了这一新剧种在全国的影响。
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在老文艺工作者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其唱腔音乐逐步丰富、完善、表演技艺和舞台美术等日趋提高。同时也自行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梅香》、《三告李彦明》、《回龙传》、《绿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等一百多个剧目,还创作了《扒瓜园》《体己钱》、《送货路上》、《谢媒人》、《生日泪》、《母亲》、《家庭风波》、等现代题材剧目。原来仅在豫鲁、苏皖边界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演出的,现已发展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大、中城市演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由于近十几年来,电视、家庭影院的广泛普及,使戏曲艺术门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国四平调剧团由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四五个,大部分演职员工改行,目前面临危机,急需抢救。
河南省范县四平调剧团发展情况
范县四平调剧团的前身是山东省菏泽县二区曹楼高火神庙村四平调科班。1949年冬,河南省商丘四平调剧团在当地演唱,由于唱腔优美,通俗易懂,博得广大观众爱好,看完之后琢磨唱腔特点及发音要领,相互传唱,形成一股四平调热。1950年春便由王德明、高领袖二人为主创办此班。学员全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人称“小孩班”。1951年春开始演出,但效果不佳,同年秋,河南省曲剧来菏泽后,高领袖卖地八亩,恳求该团连请玉留“小孩班”任教。三月后陆续排出《四进士》《莲花盏》等五个剧目。在菏泽、郓城、东明、鄄城、巨野、定陶等地演出,此班获得声誉。1952年与菏泽五区刘楼豫剧班合并,改名“刘楼四平班”。
1953年7月范县人民政府接受,命名为“范县四平调剧团”;
1959年前后所演的剧目《枫落地》、《梅香》、《盘夫索夫》、《站柜台》均被山东省视为优秀剧目,并被省电台录音播放。
1965年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自编剧目《扒瓜园》被评为优秀剧目,后参加中南局调演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剧目唱红了大黄河两岸,唱红了中原大地。
1974年,自编剧目《红小兵》被河南电台录象。
“文化大革命”末期,开放古装戏,排出了《小刀会》、《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等剧目。
1983年元月,在河南青年演员会演中,《杨八姐盗刀》选场获集体奖。
2001年,河南省农村题材戏曲大赛中参加的小戏曲《生日泪》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2003年,四平调小戏《母亲》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戏曲、曲艺、小品大赛获金奖。该剧目又被评为2004年河南省“群星奖”。
近年来,由于戏曲及发展不景气,范县四平调剧团已名存实亡,大部分演员已调出剧团,仅存留的演员已年龄偏高,不能从事演出。范县县委、政府对目前状况非常重视,决定自2005年每年拨款10万元,用三年的时间重新培养一批四平调学员,以抢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解决四平调剧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京剧的四平调
四平调是京剧的一种声腔。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来源河南文化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