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一生扮演了很多“角色”。
(资料图)
37岁之前,他是神童、才子、七品芝麻官。
37岁之后他是豪宅主人、吃货食神、诗坛老大、高龄驴友……
他是乾隆嘉靖年间,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的大红人。
他这一生,可算折腾得厉害。
袁枚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的浙江钱塘,祖上也曾在明朝出仕风光,但到了他这一辈,早已家道中落,后来他回忆往昔时也曾发出“惭愧少年贫里过”的感叹。
不过虽然家境穷,家中读书的传统还在,“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袁枚从小就爱读书,只是太穷买不起书,“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
不怕人聪明,就怕聪明的人还努力。
小袁枚就是那个聪明还努力的人,9岁能做诗,12岁时就和自己42岁的老师同时考上秀才,天资绝伦。
但袁枚实在厌恶科举考试八股文,所以虽然早早就中了秀才,还是熬到23岁那年不得不为考试向八股文低头,这才高中进士 。
对袁枚来说,23岁才中进士有些晚,但对他人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想在清朝官场混得好,可不是有才华就行。
本来凭他的才能,仕途定是顺风顺水,可袁枚在京城做了三年翰林,最后却因为不喜欢学满文,被判不合格,逐出京官行列,外放做县令去了。
县令一做就是七年,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袁枚对于自己的大材小用也有过不忿和憋屈,但他到任后勤于政务、清正廉明,官声极好。
甚至在改任时,当地百姓将绣有全城人姓名的“万民衣”披在他身上,以表达对他的感恩之情,这已是百姓们所能给他的最高礼遇了。
做了七年县令,虽然官声不错,但袁枚却不开心。
陶渊明曾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清朝的官场比陶渊明那时又不知道夸张了多少倍。
下级参见上级,要小跑着上前、做小跪的姿势,不能发出声音,上级不发话就得一直跪着等等,等级森严、人格打压都是历朝历代最变态的。
忍了七年后,袁枚忍无可忍,他说自己“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于是借口患病,请假休养。
这年秋天,他用三百两银子买了下金陵城郊小仓山北麓的一座废旧庄园,原名隋园,袁枚改名为“随园”。
除了三年后,他应招又前往陕西短暂任职一段时间,袁枚的余生都在这座庄园中度过。
那时他37岁,永别官场仕途,“三十休官人道早,五更出梦吾嫌迟。”
在这里,在随园,他将创造近五十年的传奇。
袁枚购得随园后,用了多年时间对这座荒园进行修葺和改造,造园花费颇多,他又没什么家底,怎么办?
所性虽然从前官不大,才名倒是很大,他便为达官显贵撰写碑铭传记换酬金,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说:
“五十年中,卖文为活,竟有一篇墓志赠银万金者,以故可以扩充园圃结构。”
一篇墓志铭最高曾换得一万两白银,有了这样的收入支撑,袁枚终于将一座废弃的园林修成了当时江南园林的代表。
随园建成之后,袁枚并没有把它圈起来只供自己玩乐,而是对外开放,无论是谁,想来看想来玩,都不阻拦。
到后来,随园成了最受江南文人欢迎的聚会场所,袁枚在这里与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赋诗品评,还在招募了大批门生弟子。
这些门生有男有女,有富贵者有贫贱户,只要有诗才,他都愿意教,甚至自掏腰包资助对方学习。
他建随园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有个身心安放的精神家园,但后来随园也成了江南文人们的精神乐园。
渐渐地,来往文人留下的和诗已达万余首,袁枚便在园中修了一条长廊,将这些诗题于廊壁之上,称之为“诗城”,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袁枚也很自得,他说“十丈长廊万首诗,谁家斗富敢如斯?“
他认为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人们称他的诗为“性灵派”。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曾火爆一时的《苔》,之所以打动了这么多现代的读者,正是因为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晚年,袁枚精挑了往来唱和之诗编撰成《随园诗话》刻行于世,一经发行便被不断翻刻,“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甚至连海外琉球、高丽国也有人来求他的书。
那时他的名气大得很,住店时被人邀请到家里去住;游玩时有人主动陪伴;甚至有伙强盗打劫时,看到主家在读袁枚的书,便放弃打劫的事也曾发生。
这一来是他的才名在外,二来也是他平生乐善好施,见到有谁落难都会帮上一把。
袁枚有位朋友,曾借过他五千两银子,后来这位朋友因病而死,家中贫困交加,袁枚听说后,当即将从前的借据焚烧,并另外又拿出钱来资助程朋友的家人。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又才华,对朋友又仗义,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袁枚还是个吃货。
不但喜欢吃,还吃出学问来,吃出了一本畅销书。
他每次去人家吃饭,如果吃到什么好吃的菜,一定会让家里的厨子去拜师学艺,不把这道菜学成誓不罢休, 。
有一次他去一位姓蒋的朋友家吃饭,这位蒋姓朋友亲自下厨为袁枚做了一道豆腐,这豆腐美味无比,胜过一桌的其他好菜。
袁枚怎能放过,拉着朋友就要学,这位朋友开玩笑说,要学也不是不可以,得袁枚本人给他做三个揖才行。
袁枚二话不说,站起来就恭恭敬敬地向蒋某作了三个揖,三个揖换回一道菜,他觉得很值。
那时有亲朋好友造访随园,他总是用学来的美味菜肴设宴款待,在随园宴请四方,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晚年时,他将收集的美食编辑成书,名为《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收录了菜肴、饭点和茶酒共326种,详细记录了原料的选择、制作的程序等等,一直流传至今,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食神级别的吃货了。
从三十来岁到五十岁,袁枚大多时间都待在随园里,安享生活,但到了晚年,他忽然游兴大发,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五十岁这年,他先在江南走了一圈儿,这一走就再也受不住脚。
六十岁以后,一年中,袁枚只有一半的时间在随园应酬朋友、料理家世,还有半年时间都在外出游。
早年他一心“读万卷书”,晚年反而“行万里路”,堂弟劝他,年纪一大把了,便老是往外跑了,袁枚不干,写诗回道:
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
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
书他要看,山他也要游,不然的话总觉得自己虚度了光阴,白活这一趟。
一直到八十岁,也就是他去世前的那一年,他还出游了一趟江南各地,那时他已经走不动路,只能请人抬着或背着走。
纵使如此,他依然兴致勃勃,因他对生活、对人生始终有着无穷的热爱与追求。
袁枚一生留下诗歌数千首,《小仓山房诗集》收入的就有四千四百多首,除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他还著有《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
年少时买不起书,建随园后他网罗天下好书,藏书量最多时有四十万卷,但他并没有选择传给子孙,而是在晚年时尽数散去。
人问之,他说古来藏书者,无一不最终毁灭,既然如此,何不散去,送给朋友,还能博君一笑;
再说,因为要散书了,怕忘记内容,便只能逼着自己把书再看一遍,不也是好事一桩?
不难看出,袁枚个性的洒脱。
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参考资料:《袁枚:性灵人生》阎志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