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 每日热讯

2023-03-29 15:28:12来源:互联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资料图片)

唐诗是古人留给我们今人的一个巨大宝藏,读唐诗就像是手握传说中的上古神兵“昆仑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穿梭千年,聆听古人的声音,欣赏盛唐的风景,还能让我们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不过先辈们曾说:读其诗,最好要知其人。不知道诗人的生平,很难准确地解读一首诗。

然而有一位大的诗人,但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能凭借字面上的意思去想象他诗中的含义。

这个人就是王之涣,他有一首五绝,曾被章太炎称为“绝句之最”。不过,他这一首诗很可能一直被人“误读”了,它就是著名的《登鹳雀楼》。

一、《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意译: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看见太阳从远方的山边落下。眼前的江水,汇入了黄河,一路奔流到了大海之中。这四面八方的景色,是多么的壮丽啊!如果要想要看到更加宽广的世界,那么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五绝,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题西林壁》、杜甫的《望岳》共用了一个“母题”,杜甫、王安石、苏轼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偷师”。

四人之中杜甫号称“诗圣”,名气最响;苏轼号称“全才”,虽然以作词见长,其诗作亦不可小觑;王安石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王之涣名气是四人中最小的,并且官也当得最小的。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只到“县尉”。

另外,这四人的四首诗,除了杜甫写的是五古以外,余下的三人写的都是绝句。特别是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和王之涣一样,都是写的“绝句”。可是,章太炎单单就只相中了王之涣的这一首,夸他写的是“绝句之最”,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传统的解读,王之涣的这一首诗具有如下几大优点:

第一,在这一首绝句中用到了两个对句。第一、二句是一个标准的对联;第三、四句是一个“流水对”,非常工整。

第二,王之涣先通过“白日依山尽”描写远方天边的景像。先看“白天”,这是看天空,再看“山”,从上看到下;然后写“黄河入海流”,又是从西看到东。同时从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一个从远到近观察的过程;短短十个字,就把上下、左右、远近都写到了。

第三、古人说,横有四海,纵有八荒。八方景色登高望远,一收眼底,让人心中豪情顿生,这就是是“诗情”。而第三句、第四句写的是一个“诗理”,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人生经验。想要看到更高,更远处的景像吗?那么你就必须要站得比鹳雀楼更高一层。

提到这里插一句:有人认为王之涣刚开始作诗的时候,是站在鹳雀楼的第二楼。此楼一共三层,所以他最后的“更上一层楼”是指爬上第三层。

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他一开始就是站在第三楼。最后的感叹是由于他根本无法再上一层楼,所以产生了联想。这一点,可以通过下文中对他生平的了解看得出来。

另外,此诗的最后一个优点,那就是它在创作过程中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在诗的第二句里,王之涣提到了“黄河入海流”,可是这座鹳雀楼在今天的山西永济县,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因此,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作者的想象,而第四句“更上一层楼”,同样也是诗人的想象。

所以,王之涣这首诗写得大气纵横、虚实相生,并且情、理兼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章太炎夸他是“绝句之最”不无道理。

后世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最后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登鹳雀楼》的意思有相近的地方,但叙事的重点不尽相同。

苏轼写《题西林题》则和《登鹳雀楼》更像一点。不过苏轼强调的是扒开迷雾,寻找真相。以说理见长,他的作品闪耀着无与伦比的思想火花。而王之涣却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看到辽阔、壮观的八方景色。

楚辞及唐诗研究专家马茂元先生认为:王之涣这一首诗和杜甫的《望岳》最相似。因为杜甫在诗的最后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子,而且杜甫当时也没有登上泰山的“丈人峰”。他同样也没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登高望远。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比王之涣出生得稍晚。

二、王之涣生平和诗作新解

王之涣在正史里没有传,现在的人想了解他的生平,只能从《唐才子传》,以及他本人和夫人李氏的墓志铭里寻找蛛丝马迹。

王之涣出生在山西晋阳(太原),祖上因为做官的原因,迁到了绛州。他的曾祖王信,曾经在安邑当过县令。

王之涣和绝大多数的诗人一样,少年早慧,熟读经史。虽然他的五世祖当过刺史这样的大官,但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作官,都只当到县令为止,并且他们任职的地方不是在河北,就是在河南。

大概因为家道中落,没人推荐,导致王之涣不能通过正常的科考入仕;所以他只能从门子做起,再调到衡水当主簿。他弱冠之年就才名在外,曾经与当时的王昌龄、高适等人有交游。

但是非常不幸,他去担任衡水主簿的时候,父母和妻子都已经不在了。他的上司李县令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自己年方十八岁的三女儿嫁给他当了续弦。他的原配妻子是谁,现在已经查不到了。

鹳雀楼所在的地方距离他的家乡不远,《登鹳雀楼》是他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他受到诬陷,愤而辞职回乡的时候所作。

当时的王之涣三十九岁,马上到不惑之年。由于仕途失意,他选择归乡隐居,困守乡野十五年。直到人生中的最后一年,才在友人的劝说下到文安县当县尉。可是就在同一年,他却患病身亡了。

结合王之涣的个人经历,再加上近代学者对“白日”与“黄河”意象,结合《楚辞》的重新解读,这首诗又有了另外一层意思。

诗中的隐藏意思大概是说:马上就四十了,人生的光景就像是长河落日,依山而尽。时间则像是浑浊的黄河之水,只管自己滔滔地向东流。

我抓不住逝去的年华和岁月,却想要看到人生中的远景。想象未来的自己,究竟会是什么模样?为了打开眼界,唯有跳出原来的藩篱,选择站到更高的地方。

小结

视野有限,想象无穷。王之涣这首五绝共二十个字,在极短的篇幅中,写下如此丰富的意象,其艺术手法不能不说是高妙绝伦。然而结合他的生平,我们却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诗来。

原来的解读方式中,诗人的情绪一直十分高亢,仿佛浑身充满了斗志倒像是将要登上飞来峰之前的王安石。而新解之中,诗人已经年届四十,他仿佛像孔子站在江河岸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一样,感叹流年易逝。

最后,他想要看到自己的将来会大何处生根。他说要“更上一层楼”,就是想跳出原来的藩篱,走到更高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不再执着于当官,回家隐居了十五年。

如此一来,诗的最后一句的意思,又和苏轼在《题西林壁》的内涵不谋而合了,难怪章太炎要说它是“绝句之最”了!

关键词: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