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环球播资讯】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郑和下西洋简介

2023-03-31 15:06:27来源:互联网

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说到中国近代历史割地赔款的屈辱史,很多人都会惋惜,近代中国没有开放,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还有人惋惜中国在有条件的时候,没有和英国、西班牙那样走向海洋,寻求海洋霸权,导致了近代以来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资料图】

可是,有一些人,在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上,不会怪清朝统治者,而是会把账记到明朝中期一个叫刘大夏的高官头上。

因为中国明朝永乐年间,太监郑和曾经七下西洋,留下了有关航海的数据和有关造船技术的资料,他们都是走向海洋不可或缺的文献。

可是,刘大夏却把这些资料藏起来了,以至于中国海洋帝国的梦想失之交臂。

对于这个说法,很多人持质疑态度。

刘大夏自少颖悟,神气秀爽,强记过人。六岁时随父进京,大学士杨溥一见而奇之,说:"这孩子说不定将来能达到我的位置。"为之定名大夏,以族女许之。

他是明孝宗时期高官,天顺年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

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

由此可见,刘大夏是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忠君思想的政治家。那么,他为什么要藏匿郑和的航海资料?那些资料跟他有什么关系?说他这样做的证据可信吗?

可是事实胜于雄辩,多个渠道获取的资料证实,刘大夏藏匿资料的事确实存在。

早在抗战期间出版的《中国南洋交通史》中,里面也就纸黑字写着“刘大夏便将保存在兵部的档案销毁。”

80年代,《河殇》纪录片红遍大江南北,里面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想要证明中国人目光短浅,缺乏海洋思维,抱残守缺,没有抓住历史机遇。

迄今为止,“刘大夏烧郑和海图”的说法,已经深深植入中国史学界人士和历史爱好者的脑海。

那么,明朝时期的史料又是如何记载的?

明朝万历年间的知识分子顾起元,在他的《客座赘语》中写道:

“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当时不知所至夷俗与土产诸物何似,旧传册在兵部职方。成化中,中旨咨访下西洋故事,刘忠宣公大夏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辽绝耳目之表者。”

冯梦龙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天顺年间,明英宗爱好搜集奇珍异宝。有宦官说,宣德年间,朝廷曾派遣三保太监出使西洋,得到无数的珍奇宝物。

于是英宗当场拍板,吩咐,积极行动起来,写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制定出海计划。

那些宦官就来到到兵部,查看三保下西洋之时的航海路线。当时刘大夏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项忠命令都吏去朝廷的档案库调阅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的时候,忙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急得他们满头大汗。

原来是兵部侍郎刘大夏先下手找到,便偷偷藏了起来,都吏怎么找也找不到,项忠又命令别的吏员去找。

项忠质问都吏道:“官署中的旧公文怎么会遗失呢?”刘大夏笑着说:“三保(郑和)太监下西洋,花费无数金钱,牺牲了上万的军民,这是当时朝政上的一大弊端,即使公文还在也应该毁掉,以期永远消除这件事情而带来的坏影响,现在还追究它有没有干吗?”项忠又惊又奇,再三称谢,指着自己的职位说:“先生通达大体,这个位子不久就应该属于先生了。”

可是《明史.刘大夏传》却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片言只语。

作为官至尚书的重臣,同时也称得上一代名臣,刘大夏《明史》有传,从他乡试出仕,一直记录到归家而卒,生平事迹,一一录之,却唯独没有关于郑和海图的这部分!

不过,冯梦龙这样说、也不是杜撰,他参考的是嘉靖后期的大臣严从简的著作《殊域周咨录》:

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大夏后果至兵部尚书)

他的记载中说得很明确,刘大夏对海图档案所作的是“先所匿”,并在询问的时候放言“当毁之”,也就是说,他只是威胁要毁掉这些海图,并没有真的动手。

无独有偶,嘉靖前期进士陆树声在《长水日抄》写道:

项忠为兵部尚书,一日旨下部中,查西洋水程,项遣都吏检旧案于库内,忠宣已先检得,匿其籍,都吏检三日无所得,会言官交章谏阻,事遂寝。

同时期的大臣复社张岱也在其著作《快园道古》一书中说:

天顺中,朝廷好宝玩,命中贵查西洋水程故牒。时刘大夏为郎,先捡匿之。尚书项襄毅公诘曰:『署中牒,焉得失?』刘在傍微笑曰:『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以万计。此一时弊政,牒即存,当立毁之,犹追究其有无耶?』项再揖谢曰:『公达国体,此位不久属公矣。』

那么上述说法是不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导致三人成虎呢?

我们不妨看看这段话:

“方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阯,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明朝有两个汪直,一个是黑白两道痛斥的走私分子,一个是权势熏天的太监。

走私犯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12月25日),生于万历年间,由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给了汪直发家致富的机会,他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后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和其幕僚徐渭主张对其招安, 但却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擒,随后被处死。

另一个汪直,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太监。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九年(1483年)间,汪直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明实录*武宗实录》记载说:这一天,汪直听说越南和老挝打仗,还打输了,就向皇帝进言说:安南之地,秦人辟之,汉人复之,唐设交管,宋伐升龙,就是本朝,也有张国公南征伟绩。如今圣天子在上,他们国中生乱,我们应该趁机去打回来,打下来后,把不听话的人小脚趾砍掉,从此以后,就没有交趾,只有交州!

皇帝说,好,你说得在理,就照你说的办。

汪直就趾高气扬地来到兵部,要调取永乐年间对安南用兵的纪录,以作参考。可刘大夏果断把档案扣了起来,就是不给。

不仅如此,他还说服了当时的兵部尚书余之俊,终于把这件事平息下来了。

以上,便是刘大夏藏匿安南档案的完整过程。

综上所述,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资料的事千真万确。

刘大夏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国防部长)(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是一个好官,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嫉恶如仇的官员,对宦官深恶痛绝。

他认为,无论如何要销毁郑和的航海记录,把造船和航海的技术的书藏匿,以防国家在出现这样不务正业的人,也不能让后人研究这些资料。

否则就会浪费国家的大量财力物力,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宦官将更加专横跋扈、明朝江山就会支离破碎。

于是,刘大夏便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在郑和去世大约四十年后,刘大夏将他郑和留下的航海、地理、造船、海外事情、贸易等资料全都付之一炬,化成灰烬。

刘大夏的行为,导致中国几个世纪不能走向海洋,跟海洋大国失之交臂。在当时的他看来,这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的爱国行为,可是从后世的角度看,这永久的让中国失去了重要的航海资料,破坏不可饶恕。

关键词: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