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是什么意思(屠苏指的是什么意思?)
(相关资料图)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应该是最有名的写除夕或者说过年的诗了吧。我想到我小时候不会熬夜,每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没法看到结尾,总是提前去睡觉,然后嘱咐爸妈,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记得叫我起来,但是我从来没有能够被叫醒过。难以想象现在我平日里都是熬夜到零点睡的。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我小时候只知道王安石是个诗人,长大一点知道他是个怪人。王安石比较有名的轶事是他不修边幅,出门吃饭只吃眼前一盘菜,他很简朴,也很古怪固执。
后来知道了王安石变法,知道了王安石变法害惨了这么多老百姓,便觉得这是个坏人。再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太理想主义的文人变成政治家并不是一件好事。他是个很为百姓着想的好人,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好心并不能有好的结果。
就像王莽,他是真的很想在汉朝推行儒家最本质的那一套东西,真的很想恢复周礼。但是他做不到。理想主义的固执的文人当政真的会引发灾难。商鞅能成功可能跟当时政治体制还没有固化,而且秦国人比较少有关。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这首诗写的除夕和过年的风俗是极其典型的。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的风俗。在鞭炮尚未被发明的时候,人们发现毛竹烧起来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于是会用烧毛竹的方式来驱鬼避邪。后来有了火药,就变成了放鞭炮来驱赶“年”。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过了年,春天就要来了。虽然我本人一直觉得过完年距离春天来临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是好像从节气上看,过年跟立春总是挨得很近。屠苏是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这个风俗我就不知道了。没想到端午要喝雄黄酒,中秋要喝桂花酒,重阳要喝菊花酒,过年也有专门的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千家万户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百度百科说曈曈是指”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古诗课》里说曈曈是指”天将明未明的样子,就是太阳刚出来,天渐渐明亮的时候“。两种说法有挺大不同的。我觉得从贴春联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天蒙蒙亮的时候。毕竟大年初一要去走亲访友的,自家贴春联肯定要早一点。
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新旧对比我真是特别喜欢。这里的“桃”和“符”都是指桃符,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逐渐演变成春联。
据说这首诗是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写的,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诗中充满踌躇满志的希望和期待。联想到变法的最终结局,真是让我有“一场欢喜忽悲辛”的感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