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联想专题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 游戏
首页 > 产品 > 热点 > > 正文

医生张佳丽:雪域高原上她用医者仁心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2024-08-20 16:25:18来源:东南网

“我们离开时,当地百姓为我们送上了哈达。能够为这片土地做一些贡献,我感到很自豪。”

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生、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张佳丽为记者讲述了她的援藏故事。

创建儿童口腔专科 填补昌都儿童口腔的空白

“孩子的一口烂牙,在昌都治疗不了。我们只好到四川华西口腔医院,来回路费就要好几千。”这是张佳丽给当地幼儿园孩子体检时,一名家长告诉她的。

儿童口腔的治疗是一个需要短时间多次复诊的过程,而且由于患儿往往不配合,很多普通口腔门诊不愿意接收儿童患者。如果患儿每一次治疗都要到内地,无疑要消耗患儿家长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张佳丽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昌都成立儿童口腔专科,解决当地儿童的口腔问题。

张佳丽迅速向派出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领导汇报了设立儿童口腔专科的想法,并希望单位能够为昌都妇幼保健院援助些基础的大型口腔设备。她的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为该项目开设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积极进行所需设备的采购工作。

设备到位了,但安装成了大问题。由于高原的缺氧环境,大多数内地的厂家无法提供上门安装设备的服务。她只好兼任设备安装师,白天着手制定临床诊疗规范,晚上研究设备安装手册和视频。这对于一个在内地只从事口腔临床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试安装的过程中,她遇到许多难题。例如水管的布局,电线的牵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常常错过了饭点,低血糖了就往嘴里塞块糖,缺氧了就带上吸氧瓶吸两口。经过她和科室人员的不断努力,终于把所有的设备安装到位成功运转。

儿童口腔专科开设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看牙。虽然忙碌,但张佳丽十分欣慰。

“师带徒”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援藏期间,张佳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变“输血”为“造血”,把先进的口腔医疗技术留在藏区。

把儿童口腔专科建立起来后,她一方面着手招聘有口腔专业的医生或有口腔助理执照的人员,形成人才梯队的建设。同时针对现有的人才紧缺的情况,对当地愿意从事口腔专业的医生开展“师带徒”培训。

张佳丽自掏腰包,购买了一系列口腔书籍,对学员进行理论指导,并利用下班时间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线上回答。同时她还十分注重操作教学。一边教会学员辨识常用的口腔器械,一边在临床操作时对他们进行指导。此外,她每个月还组织对当地口腔医生进行一次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她的带领和培养下,当地医生在口腔诊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科研援藏”为藏区口腔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借助昌都妇幼体检的机会,张佳丽对全市(区)11所幼儿园的儿童进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昌都市区 3~5 岁儿童龋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她对该地区的龋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饮食中的酥油茶可能降低龋病的患病率。张佳丽将调查结果形成论文《西藏昌都市 3-5 岁儿童龋病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已被《华西口腔医学杂志》(CSCD核心期刊)录用。她认为在昌都进行早期的口腔卫生宣教十分有必要。在援藏期间,她积极入园对孩子、老师和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增强当地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

医疗帮扶 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作为一名党员,张佳丽不忘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昌都援助期间,张佳丽随昌都妇幼保健院医疗工作组奔波近500公里,从昌都赴海拔4000米高的边坝县马武乡中心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困难学生送去了生活、学习用品,并对全校的学生及教职工开展了免费体检。

因为海拔高再加上戴着口罩,张佳丽常常感到胸闷气短,但吸氧休息片刻后,又重新投入工作。在口腔体检中,她发现了一个唇腭裂术后的小学生,在仔细检查了他的唇腭裂术后的恢复情况和他的发音,以及他的口腔总体状况,发现他的牙齿排列还存在问题。于是她积极联系内地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和正畸医生,争取借助内地医生的力量帮助他恢复健康。

除此之外,张佳丽还参与了“母亲微笑行动走进昌都”唇腭裂患儿救治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爱在昌都杏林送暖”手足畸形患儿医疗救治的公益活动,为藏区唇腭裂患者和手足畸形患儿的医疗救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唇腭裂患儿的救治现场,她白天参与手术,晚上为患儿们护理,几次累得都站不起来,但想到孩子们术后可以露出纯真的笑容,她又坚持了下去。

一年半的援藏时光很快过去了,离开时,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一行行不舍的热泪证明了她的付出。正是这样的坚守与奉献,让党旗在高原上高高飘扬,让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