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发展已经趋于饱和的移动支付,开始加快迈向海外的步伐。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强,以及京东金融、百度钱包、银联云闪付等多家国内的移动支付平台,都已布局或正布局以东南亚为主的海外市场,全球化进程加速之中。移动支付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存在的安全隐忧也不可忽视,除了用户个人资金账户金额的安全,国家金融规范政策的制定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问题都必须重视。
移动支付
企业支付
全球化
移动支付的高速增长已存在阻力。根据易观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国内移动支付行业交易规模环比增速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平台却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市场调研公司Merchant Machine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47%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钱包,微软与支付宝是首选平台。
日前,斯里兰卡电信运营商Dialog Axiata宣布与支付宝达成合作,为中国游客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通过在斯里兰卡的首个合作伙伴关系,支付宝向海外拓展的步伐又迈了一大步。与支付宝海外支付本土化的路线略有不同,微信支付当前仍专注中国出境游客。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7年底,日本接入微信支付的商户数比年初增长了10倍;今年4月,中国游客在泰国的微信交易笔数同比增长6倍。
中国电商四巨头BATJ中的京东金融通过与当地企业平等合作来另辟蹊径,去年9月,京东金融与泰国尚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百度钱包则是在去年与全球移动支付排名第三的PayPa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境内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百度钱包,对境外PayPal国际商户,进行购物和付款。
支付安全
隐忧依旧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物,它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背后,也有一定的安全隐忧。
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市民郭先生的银行卡在半夜被盗刷,银行卡在手,密码也没丢,钱却没了。警方告知这类案件大多与移动支付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有关。
当下在一些网站、APP上进行注册和购物时,经常会要求用户绑定银行卡或者支付宝等账号,而协议条款页面内容冗长且不能拒绝条款,多数人都是直接点击确定,于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就“默认授权”平台获取个人和资金账户、甚至小额免密支付等,从而泄露个人重要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移动支付中最广泛使用的方式就是扫码支付,虽然十分方便,但同样考验出人们的“诚信”。例如有时候在付款扫描二维码,支付的同时也自动关注了该店的公众号,等到公众号推送消息时才发现;也有商家坦言,会有人趁着店里高峰忙乱时,自称付款成功却根本没有支付;甚至有些人偷偷将商家摆放的收款二维码换成自己的来“坐收渔翁之利”。
除了用户个人资金账户金额的安全,移动支付要想长久发展,还需要关注许多方面。中金支付相关负责人指出,支付出海是很大一片蓝海,但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汇率管制,国外法律、文化差异,当地金融管制,链条变长后的各种复杂因素等。
移动安全
有待多方
面推进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便捷快速的移动网络支付方式是未来大势所趋,但目前快捷型支付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怎样更好地保障用户隐私、优化安全系数等,同时还应有兜底方案,完善补偿机制。
专家建议,对于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在注册、使用便捷支付时,应多加注意是否有附加条款,对隐藏的勾选项多留个心眼;对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情况要多加辨别,警惕可能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不随意连接未知网络,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妥善保管密码。